首页 新闻信息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网上便民办事 网络问政平台 专家理论智库 走近杜尔伯特 投资杜尔伯特
 
专家讲座
理论前沿
决策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前行
2018-01-02 10:15:40 来源: 杜尔伯特政府网
 

   中国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使得中国外交的宗旨与目标诉求也相应发生重大转变。着眼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世界坐标,把握中国与世界新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与目标,就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这个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向这个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的世界,注入中国充沛的正能量和稳定性。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是当代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国。“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成功驾驭和形成了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国际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亲自领导中国外交的宏大实践中,习近平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及其世界意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思想,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深化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论述;针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的困境,深刻阐释了创新驱动、开放共赢、公平包容、平衡普惠为要旨的应对之道;深入阐述了正确的国际义利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系列重要观点;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主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等一系列重要外交思想成果,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这一思想植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顺应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与历史大势,饱含着“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了坚定自信、积极进取的中国风格和开放包容、谦和大度的中国气派,向世界提供了一系列“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展现了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引领下,今天的中国已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主权平等,仍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各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相处之道,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和发展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中国深耕细作,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带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相携相助,结伴而行,共同富裕,共享和平与繁荣。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在于推进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共十八大以来,有序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2014年习近平提出“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提出“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思路,即从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出发,综合考量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规避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展现构建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中国智慧和历史担当,努力将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始终置于稳定前行、均衡发展的框架之中,以期让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期待成为现实。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非是另起炉灶,而只是对现有国际关系范式的补充、改革与完善。一部世界近代史,正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建构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历程: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的独立、平等和主权原则;从1864年以来人类历经100多年才得以签署的《日内瓦公约》,确立了国际人道法则,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明确了国际关系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国际社会在过去几百年里不懈探索追求中累积起来的这一整套世所公认的国际关系原则,成为我们今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这恰与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论断相一致。这些也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还陆续建立起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庞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体系暨国际制度框架,各国平等参与决策,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世界各国还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就政治安全、贸易发展、社会人权、科技卫生、劳工产权、文化体育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形成一整套国际法体系。在当前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面前,中国坚定走多边主义道路,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也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担负起维护国际法治权威的责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权国家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重标准,确保国际法公平正义地付诸实践。

  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各国利益与共,命运相连,必须摒弃逐利争霸的旧模式,走以制度、规则来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新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中国外交的旗帜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综观当今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似乎出现了缺损甚至缺失。人们发现,那些曾引导人类文明前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资源成了稀缺品;面对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多元生活方式、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赖以凝聚人类共识和引导人类共同行动的世界观、价值观缺失;就在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此消彼长、层出不穷之际,西方大国的全球领导力显著下降,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低落,造福于世界的新型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不足。恰在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超越不同历史文化、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隔膜与局限,力图寻求人类文明最大公约数和利益交汇点,以造福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宗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解决国际社会多年累积的政治、安全、发展、文明和生态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与世界和平与繁荣的价值引领。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政策方案,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描绘了国际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遵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久未来。这些论述正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理念与经验,同中国自身确立的“五位一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从经济、安全、全球治理、文化和生态文明诸多领域,自然延伸覆盖了中国外交事务全域。中国将自身治国理政的经验同世界各国交流共享,以自身发展带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最大提供者。从增长、贸易,到减贫、绿色,从自身发展再到全球治理,世界正在从分享中国的经济发展“红利”,悄然走向共享中国的智慧和理念“红利”。中国的改革发展理念正在成功“全球化”。

  正是在这种新国际秩序观的指引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成立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在G20、APEC等全球和地区治理框架中不断提出新理念,提供新方案,向世界提供了一大批优质公共产品,身体力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不开放,不发展;小开放,小发展;大开放,大发展;全面开放,全面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把门开得更大。中国将实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习近平洞察世界经济在增长动能、发展模式、全球化进程、治理体系等方面发生的深刻转变。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金砖领导人厦门会晤、G20汉堡峰会、APEC岘港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场合,习近平旗帜鲜明地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他强调要扩大开放,创造广阔发展空间;要谋求创新增长,打造强劲发展动力;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协调联动发展格局;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要增强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亚太是全球经济最大板块和重要增长引擎。他指出亚太要坚持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努力打造平等协商、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区域合作框架。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些思想与中国新发展理念彼此呼应,为亚太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亚太和全球经济发展、全球治理的捍卫者、引领者。

  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宏伟设想,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带来福音。就许多方面而言,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与全球或人类共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相一致。中国经济进入质优稳定的中高速增长期,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续的强大推动。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越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呼吁,“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亮丽开局

  中共十九大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顶层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亮丽开局。十九大闭幕仅仅两个月,中国外交即展现出大国、周边、多边外交全面拓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十九大之后习近平首访出席APEC岘港会议并访问邻国越南、老挝,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成功开篇。习近平同志此访深耕周边、扎根亚太、辐射全球,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元首外交。习近平向世界宣介了十九大确立的中国发展战略和蓝图,阐释了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重申了中国立足周边,践行亲诚惠容与合作共赢理念,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气象;为中越、中老关系注入更强劲动力,为亚太区域合作开辟新景。中国高举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旗帜,力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倡导打造亚太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稳航舵、引方向、定基调的“主心骨”作用。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中共十九大给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双重身份访问越南、老挝,实现中越、中老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十九大后的年内互访,增进了中越、中老相亲相近,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明确信号。中越、中老双方本着同志加兄弟的精神,就两党两国关系重大战略性问题深度沟通,政治互信得到新的提升,务实合作得到新的拓展,维护共同战略利益达成重要共识。中越双方达成妥善处理海上问题,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战略共识。中越、中老发表联合声明,体现了双方和衷共济、共创未来,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政治共识。

  习近平在APEC与会期间密集展开双边外交。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年内第5次会晤,这也是中共十九大以来中俄元首首次会晤,既体现了两国元首深厚个人友谊,也彰显了两国关系高水平和特殊性。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习近平主席结合近期中日关系向好发展形势,强调双方要坚持不懈努力,积累有利条件。日方应以更多实际行动和具体政策体现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战略共识。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刚刚闭幕的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上,中日双方展现出积极姿态,出现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关系的良好势头。近年中菲关系发展势头迅猛,在中菲两国元首会晤时得到高度评价。2017年正值菲律宾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在菲律宾的积极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并启动相关案文磋商。这一成果的取得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韩关系以2017年底的文在寅访华,中韩关系历经低潮、重回正确轨道而收官。两国元首对新起点上中韩关系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过去一年,“萨德”问题使中韩关系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萨德”入韩既无法保障韩国的安全,也使东北亚现有安全架构受到损害,还使中韩关系单一依赖经贸合作的战略短板凸显。因此,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中韩两国要不忘建交时的初心,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定要建立在照顾彼此战略利益和舒适度之上。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韩方深刻理解了中国的关切,围绕“萨德”问题作出郑重承诺。双方一致同意,要准确把握双边关系前进方向,确保中韩关系行稳致远,中韩首脑峰会的战略成果得以显现。

  抵近2017年底,中国接待了刚刚建交的巴拿马总统。中国与巴拿马建交适逢其时,打开了中国进入大西洋的路径,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向拉美大陆的自然延伸。中方愿同拉美国家加强合作,包括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对接拉美国家各自的发展战略,促进合作共赢,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

  当前的中美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无疑问,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不仅世界瞩目,也成为十九大之后最重要的接待来访。2017年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的3次会晤与多次通话,规划了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蓝图。中美既是全球性大国,也都是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愿意在全球和亚太事务中加强沟通与合作。在朝核问题导致的半岛危机的管控上,在双方经贸问题的处理上,在反恐问题上,在其他共同关注的世界重大事项上,双方达成了许多的共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是开放的,中国欢迎美方参与“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也愿与美国政府提出的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相对接。中美两国元首达成了扩大“中美两国共同朋友圈”的共识。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在中美元首的共同努力下,双方的四个战略对话机制运转良好,双方各个层级的沟通机制也始终保持通畅。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又是一对极具复杂性的大国关系。就在不久之前,特朗普总统公布了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与俄罗斯一道,厘定为“意图侵蚀美国繁荣”的战略竞争对手。此言此行与他本人访问中国时的公开表态大相径庭。中方敦促美方停止故意歪曲中方战略意图,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等过时观念。

  依笔者一己之见,究其深层原因而言,中美关系正在经历重大的战略转型。在亚太战略区域,事实上出现了因中国的快速和平发展而形成的、中国主导的地缘经济结构,与长期以来由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结构之间,发生了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以往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形态,正在从传统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差异、经贸关系矛盾为主导,转向在全球化进程、自由贸易体制、投资便利化等层面,在维护巴黎协定的成果、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等领域,在关乎发展理念之争、应对诸多全球性问题与挑战的争拗等方面,出现了立场、政策、观念、路径,甚至价值、道义范畴的重大差异。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回归保守与孤立,显现出诸多与世界潮流相悖的倾向,甚至是退居冷战思维,使得中美之间的这些新兴的结构性矛盾被凸出、放大。令人深思的是,在上述涉及人类发展趋向的重大问题上,近年中国的政策、立场、观念乃至外交政策,愈益显示出和平与共赢的根本特质,不断彰显出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反观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却与此渐行渐远。尽管如此,中美并非注定走上对抗的道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也并非是中美关系的宿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纵观过去45年,中美关系的发展破除万难、历经风雨,就是这样在亦明亦暗、亦紧亦松、亦张亦弛中砥砺前行的。瞻望未来的中美关系,中国的持续发展已成浩浩汤汤之历史大势,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中美关系注定要在这大潮中前行。中美两国领导人唯有作出政治决断,拿出历史担当,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行稳致远。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中美双方应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妥善有效管控分歧,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广泛培植人民友谊,寄希望于中美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因为中美关系已不仅是各自外交的基石,已成为世界稳定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精彩纷呈的2017年中国主场外交,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成功举办而落幕。在中国人民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之际,体现了世界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认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绩的认可,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可。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脚踏实地,才能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

 
主管单位:中共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杜尔伯特县新闻信息中心 备案号:黑ICP备05000936号-1
  站长热线:0459-3429408 新闻热线:0459-3429403  邮箱:dmxcb123@163.com
  技术支持:大庆市掌上云端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建设电话:17804593888